近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糖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桂政发〔2019〕8号)(以下简称《意见》),积极适应国内外糖业发展新形势,进一步深化糖业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活力,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加快推动糖业“二次创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光明糖业广西板块(凤糖)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力推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糖业高质量发展。
召开动员大会
3月4日,组织召开了“学习贯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糖业高质量发展动员会”,公司领导班子成员、职能部门及各成员制糖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传达了《意见》和自治区常务副主席秦如培在全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糖业高质量发展动员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改革提出的各项重大举措,尤其是对完善糖料蔗购销市场机制、提高糖料蔗生产水平等进行了深入地学习。会议要求,全公司各级管理人员要深刻领会《意见》和秦如培常务副主席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正确认识此次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积极支持和全力配合,推动深化糖业体制机制改革各项工作,主动适应糖业发展新形势,紧紧抓住糖业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努力实现糖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意见》要求和重点内容,会议初步研究了落实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的方向、落脚点和重点工作任务,要求各成员制糖企业会后认真组织本企业各级人员传达、学习、消化、领会《意见》精神和要求,制定具体工作方案。下一步,公司将逐一组织各成员制糖企业对行动方案进行深入研讨,形成“一厂一案”,尤其是要切实抓好订单农业,确保改革发展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制定工作方案
指导思想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光明糖业“跻身全球糖业十强”的总体目标,和光明糖业广西板块(凤糖)“做中国食糖产业最优秀生产商”、“生产中国效益最好的100万吨糖”的发展定位,围绕提高生产能力、保护蔗农利益、完善订单农业、整合加工能力、培育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做大糖业产业,深化糖业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强主业、延链条、聚集群、强协同、活终端”,推动糖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糖业发展水平。
主要目标
到2022年,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从传统的生产商向供应链增值服务商转变;
从原来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从对标国内领先向对标国际领先转变;
从传统管理向精益管理转变;
从商品竞争向商业模式竞争、供应链管理竞争转变。
建成国内领先的糖业生产基地,达成“做全国食糖最优秀生产商”、“ 做中国食糖行业成本最低示范企业”、“打造中国最响亮食糖品牌”,从重量糖业转向力量糖业的使命。
——糖料蔗基地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糖料蔗平均亩产达5.5吨以上、蔗糖份达14.5%以上,其中“双高”基地平均亩产6.5吨以上。糖料蔗基地生产能力800万吨以上,产糖能力100万吨以上,糖料蔗良种覆盖率达98%。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在广西各大糖业集团中靠前。
——企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发展成为年产100万吨糖规模企业集团,成员企业原料足、成本低、效益好、竞争力强:糖厂原料蔗平均满足率达80%以上;凤山糖厂、上上公司白砂糖和赤砂糖参加全国糖业质量评比进入前5名,5个以上企业进入前20名,打造中国最响亮食糖品牌。甘蔗多样性产业发展成效明显,承接光明食品集团优势产业梯度转移出成效。
——现代糖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配合光明食品集团建成以食糖为主体的生产一体化、销售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的大宗食品原料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商贸、物流、科技等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以糖业企业为中心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
主要任务
1.深化糖料蔗购销市场机制改革,完善订单农业,建立稳定的优质原料蔗保障基地。
——通过继续规范、创新和完善订单农业,提供优质服务,与原料蔗种植主体依法签订订单合同,建立起利益联接、效益导向的新型农企关系,建立稳定的优质原料蔗保障基地。坚决维护种植主体的利益,凤糖公司二十年来秉持的“不拖欠农民一分钱蔗款,不让一根甘蔗烂在地头”的原则绝不改变。
2.着力提高糖料蔗生产水平。
——加快糖料蔗基地建设。在2019年底前,坚决完成“双高”基地建设任务,继续探索、改进和推广柳城县冲脉“双高”基地建设模式,提高种植基地“四化”建设水平。着力打造以制糖企业为核心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成集农业信息服务、农业劳务服务、农资配送服务、农业机械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融资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等为一体的农业服务综合体。
——加快糖料蔗良种育繁推广。优先发挥柳州市在甘蔗品种育种研发与推广方面领先全区的科研优势与资源,建立健全甘蔗良种选育、扩繁、推广激励机制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做好柳城县马山乡和罗城县小长安镇二级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并争取建设3个以上/更高级别的良种繁育基地,不断提高糖料蔗良种化水平。
——全力推进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原料蔗基地内扶持筹建更多合作社,加快构建原料蔗基地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网络,提升服务作业能力。与柳工等工程机械制造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开展糖料蔗生产机械联合攻关,开展甘蔗生产机械的试验、应用和推广。继续抓好柳城县马山乡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建设,做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及推广模式探索。
——加强糖料蔗精细化生产管理。构建新型农业组织,推行规模生产、适度经营、精细化管理模式。积极推广应用高产高糖良种、健康种苗、深耕深松、蔗区土壤改良、地膜覆盖、半茎留种、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扩大“杨柳”牌有机无机复混肥使用覆盖面。打造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从农务和生产大数据着手,积极探索运用云计算或云服务模式对糖业大数据的处理。
3.推动制糖企业高质量发展。
——落实制糖企业战略重组精神。优化糖业资源配置,尽快发展成为年产100万吨糖规模企业集团,提升综合竞争力。
——大力推进全产业链发展。积极探索推进蔗糖精深加工,择机尝试“两步法”生产。积极探索推进糖蜜、蔗渣、滤泥、甘蔗叶梢等副产品高值化利用,积极发展绿色环保纸浆、生物有机肥等产业。加快仓储物流、产品包装、农资等关联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新产品研发和生产。
◆ 糖
(1)推进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产品创新,关注消费升级,配合光明糖业加快民用糖发展布局,加强糖产品多元化开发,推进蔗糖精深加工,着力推进红(黑)糖和特色糖产品等民用糖、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满足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在产品差异化、新品创新等方面形成领先优势。
(2)在巩固和拓展原料蔗资源基础上,探索“两步法”生产,择机尝试生产部分低成本原糖,供应光明糖业大丰英茂精炼糖厂,依托光明糖业产业大协同优势,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食糖产品结构和产销节奏的灵活调整,保持食糖主业平稳、持续发展。
◆ 浆、纸
充分发挥蔗渣资源优势和集约化管理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蔗渣和制浆的联动效益,加强技术改造,强化管理,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保持产品质量、售价在广西蔗渣浆行业中的标杆地位,实现蔗渣和制浆效益最大化。
◆ 肥料
在坚持“还肥于田”,巩固和发展蔗肥,保持服务原料蔗基地甘蔗生产的基本功能上,大力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开展新业务,形成以蔗肥为主,兼顾果蔬肥等,产品多样化、规格丰富化、市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促进肥料产业转型升级。
◆ 深耕凤糖资源,提升产业能级,实现多元高值产业融合。
积极探索以凤糖自身资源承接光明食品集团优势产业的梯度转移,推进蔗糖制造副产品多元高值化生物制品项目的研发和探索,开发生物制品项目,以高端前沿技术形成壁垒,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多元化高附加值,探索出一条产业特色高效发展的新路子。
——推进企业提质发展。持续深入开展“对标定标追标”活动,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打造生产精益化管理平台,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强化节能减排,实施清洁生产。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决策科学化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真正成为符合“专业好、终端活”发展原则的有机整体。配合光明糖业推进糖业模式创新,打造全国食糖物流体系,建设以食糖为主的生产一体化、销售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的大宗食品原料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
——培育知名品牌。聚焦优势品牌,围绕“质量,特色,信誉”,实施品牌整合,实现高端产品、高端品牌的突破,打造中国最响亮食糖品牌。配合光明糖业启动实施民用糖品牌建设,把“网山”牌红(黑)糖打造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红(黑)糖高端品牌。
4.优化整合加工产能。
——按照布局合理、原料充足、效能最优的原则,择机对成员制糖企业产能进行优化整合,促进资源配置向优势企业集中。
5.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研究机构为依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继续加大在产学研用方面的合作力度。推进糖业“三化”建设,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能级。配合光明糖业逐步构建国际有影响力的或国内领先的糖业研发中心,为光明糖业“跻身全球糖业十强”的总体目标提供创新转型能力支撑。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做好人才的 “外引内留”,着力创新和完善人才选拔配置机制、培训开发体系、绩效评价体系、人才激励机制等。强化校企合作,加强糖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探索成熟人才市场化的引进模式,建设外部招聘人才库,开展关键岗位和紧缺人才市场信息采集、供需预测及规划,针对性吸引中高级人才加入。
热线:4006-230057
信息:0772-3023699
商城:0772-3023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