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东糖:多元化发展做强制糖业

收藏

    题记 :广西来宾东糖集团是来宾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最早的一家大型民营企业。该公司通过近5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同行业最大的以机制糖、制浆造纸、生物产品为主导产品的大型糖业集团之一。集团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积极践行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示精神,用真情回报社会,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向兴宾区迁江古欧小学捐资38万元,建造一栋三层1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和捐赠200套课桌椅;从2004年以来每年都捐助30多万元扶持当地教育事业;2007年6月国家对广西“两基”评估验收工作前,捐资180万元对兴宾区迁江中学进行危房改造和向来宾市希望工程捐款8万元;2005年捐资40万元,帮助洪涝后农民房屋重建;2004年以来,在节日期间向管辖蔗区的五保护、困难员工进行慰问等帮扶助困活动。

  履行协议 做强产业

  把发展理念贯穿到行动上

  东糖集团于2003年10月进驻来宾市以来,积极履行合作协议,做大做强做精制糖业,始终把发展理念贯穿到具体行动上。到今年上半年止,已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2项,上新项目3个,总投资16亿多元,成为来宾市首家招商引资办实业和税利大户。

  为加大甘蔗资源综合利用步伐,做大做强蔗糖支柱产业,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2003年10月25日,来宾市委、市政府采取以项目为载体,资源为纽带和增资扩股的方式,以原迁江糖业集团(含迁糖、桂宝、凤凰糖厂、石龙糖厂、造纸厂)等5家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后,与广东东莞市东糖集团合作,成立广西来宾东糖集团有限公司。

  经过三年多的运行,实践证明,合作是成功的。首先,从会计事务所报表中反映出来的几组经济指标(从2003年底至2006年底)看,总资产从10.8亿元,增加到21.7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从9.64亿元,增加到14.76亿元;上缴利税(不含特产税)从1.2亿元,增加到3.3亿元。且每年所得的利润,全部用于在技术改造和新项目建设中。另一方面从项目的投入和增资扩股的情况看,东糖集团也是干实事讲诚信的。一是30万吨纸浆项目,第一期9.8万吨文化用纸项目投资9.23亿元,今年6月底已投料试产。二是凤凰糖厂的扩建改造,共投资2亿多元,即从原来日榨3500吨技改到日榨7000吨再到9000吨,已在上两个榨季完工并生产运行,今年1.2万吨日榨量扩建工作正在进行中。另外,共投资1亿多元的迁江糖厂、石龙糖厂、桂宝糖厂的填平补齐等各项技术改造工程也都一一落地开花,如期投入运行。三是公司投资1000万元将来宾东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肥生产能力从年产1万吨扩大到5万吨。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将制糖过程中产生的滤泥、酵母和生产酒精产生的废水以及造纸剩余的废料等制成生物肥。四是今年伊始,又启动了年产5万吨卫生纸项目,同时紧接着又与法国乐斯福集团公司合作,计划投资10亿元上两个酵母项目,目前已启动第一期年产高活性干酵母4.8万吨项目和年产1.9万吨酵母抽取物项目。这两个项目的完工,可增加工业产值5.8亿元,安排就业岗位200人。

  “加快来宾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东糖人责无旁贷,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来宾的蔗糖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做精。”6月5日,东糖集团总裁李锦生如是说。是的,东糖人充分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前提,朝着“一业为主,多元开拓”的目标奋进。如今,公司既初步实现了政府、企业、职工、农民多赢局面,还成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以甘蔗制糖为核心产业的企业集团之一。

  树立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东糖集团从转变经济增长上要效益

  今年新年伊始,全球最大的酵母抽提物生产商——法国乐斯福集团落户来宾,与来宾东糖集团共同投资10亿元(该项目分两期实施)成立合资公司。利用制糖末段糖糕分蜜后产生的桔水,生产高活性酵母和酵母抽提物两种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这无疑是给东糖集团循环经济的发展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东糖集团属下有4家制糖控股公司,2006/2007年榨季实现原料蔗进厂432万吨,按蔗比(下同)分别产原糖56万吨,产桔水14万吨,蔗渣近100万吨。这些庞大的附产品如何变废为宝,榨干“吃尽”?榨季期间,笔者来到迁糖制糖控股公司,目睹了酒精车间的工人师傅们把原料甘蔗处理后产生的300多吨桔水,除满足供应酵母厂生产加工外,将剩余的桔水经过发酵、蒸馏等若干工序(含环保治理)后,最终形成了食用酒精和工业用酒精。按该控股公司现有处理能力计算,一个榨季可生产酒精6243吨,实现工业增加值925万多元,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据公司领导介绍说,按正在启动的酵母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后,桔水用于生产酵母和酵母抽提物,可生产酵母4.8万吨/年,酵母抽提物1.9万吨/年,全年可实现总产值5.8亿元。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东糖集团在发展糖业循环经济方面正在按照既定的“三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方向实施。目前,该集团公司内部已形成了三条完整的循环产业链。即:甘蔗—机糖—蔗渣—制浆造纸—废液碱回收—再利用;甘蔗—机糖—滤泥、灰渣—生物肥(基肥、追肥)—肥田种蔗;甘蔗—机糖—桔水—酵母—酵母抽提物。在第一条产业链中,把蔗渣当中的40%髓渣回收送锅炉燃烧用于发电,达到热电联产,形成了年发电量15亿多千瓦时的规模,年增加产值7200多万元。现公司下属的四家控股制糖公司,锅炉燃料80%以上是蔗渣髓替代,年节约标煤6.3万吨。粗渣则是造纸纸浆的主要原料,从现有压榨规模回收的粗渣,年可生产出高档文化用纸10多万吨,实现产值5.5亿多元。

  东糖集团通过延长产业链,既实现了资源再生,变废为宝,降低了原料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还减少了大量废弃物排放,有效地控制和治理了污染源。为此,公司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得到了自治区经贸委的充分肯定。

  改进传统工艺 淘汰落后设备

  东糖集团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节能减排

  东糖集团依靠科技创新,改进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各项工作,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又好又快和节约能源资源及保护环境的多赢局面。

  近几年来,糖业快速扩张,但多数糖厂生产不平衡,设备不配套。针对这一情况,东糖集团进驻来宾后,对下属四家制糖控股公司,先后投入3亿多元进行技术改造。如凤凰制糖控股公司,过去每个榨季大量使用新鲜河水,吨蔗耗新鲜河水量达2.93m3,水重复利用率只有87%,废水COD浓度132mg/l,理论计算年排放COD总量175吨。2004年集团公司投资700多万元,把原来煮糖立式喷射冷凝器改为采用西门子真空泵配冷凝器,这样既大大减少了抽真空用水量,又减少了糖份进入冷凝水中。首战技改告捷后,2005年,集团公司又投资400多万元建造了一套含有12个物理沉渣池和10台灰水过滤器等设备,锅炉除尘水先经过多级物理沉淀后再泵送到灰水过滤器过滤,然后再泵送回锅炉除尘系统中循环使用,最终达到锅炉冲灰水不补充新鲜河水实现闭路路循环。2006年公司再次投入400万元,改造了一座处理能力300m3/h废水处理装置,采用A2/O工艺对综合废水进行处理。此项工艺的实施效果十分明显,废水排放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同时处理后的废水部分约有100m3/h左右回用到补充锅炉冲灰水。此外,还对现有供排水管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做到清污水分流,实现三大系统闭路循环,即设备冷却水闭路循环、真空冷凝水闭路循环和冲灰水污水处理回用闭路循环。经过连续三年的技改,凤糖制糖控股公司节水减排方面,目前已处于全区制糖企业领先地位,吨蔗耗新鲜河水只有0.20m3,废水COD浓度控制到67m3/l。

  东糖集团在切实抓好凤凰制糖控股公司节水减排的同时,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对下属的其他制糖控股公司,还各有侧重组织开展和推广有普遍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迁江制糖控股公司2006年投资2989.33万元(其中环保设施投资531万元),分别进行了对供电、供热系统技术改造,新增一台75t/h环保型循环流化床锅炉,配套脱硫塔、静电除尘器等环保设施,淘汰原有四台能耗高、性能差的20t/h低压锅炉;新增一台6000KW发电机组,同时淘汰了原有能耗高、低参数的四台1500KW小发电机组。两项技改工程于当年11月竣工投入生产,新设备运行工况稳定,环保设施运行良好。如75t/h循环液化床锅炉,由于烟气采用炉内石灰掺烧脱硫+静电除尘+脱硫塔脱硫装置进行废气净化。经区、市环保部门监测,此台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总体烟尘除去率为99.9%,二氧化硫除去率97%以上。环保部门按规定核算,迁江制糖控股公司每年可减少废气排放量9036.3万立方米,减少烟气排放量632吨,减少SO2排放量2883.9吨,减少NOx排放量减少285吨。能耗指标等折标煤与蔗比由2005/2006榨季的5.63%下降至2006/2007榨季的4.84%,同比能耗降低14.03%。2006/2007年榨季共榨原料蔗1848967.41吨,减少能耗等折标煤14607吨,折合人民币650多万元。

  政策倾斜 科技扶持 解难到位

  东糖集团多措并举助农增收

  东糖集团在反哺农业中,采取政策倾斜,科技扶持,解难到位等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蔗积极性。2006/2007年榨季,甘蔗总产量和进厂原料均突破历史水平,蔗区农民人均甘蔗产值2619元。

  东糖集团公司辖区共计122个社区、村民委,人口45.36万人。近年来公司始终把“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富裕农民”作为企业的重要使命。为此,他们在巩固、完善、提高原有的支农惠农政策外,着重从三个方面实施反哺举措:

  首先是政策倾斜。对连片新增种植面积20亩以上(含20亩)给予补贴机耕费75元/亩;开垦荒地新种植面积20亩以上,按实际开垦补贴100元/亩;蔗区通往糖厂的路、桥、涵洞,公司全额拨款修建,确保晴雨通车;对于新种植甘蔗20亩以上的农户需贷款者,按500元/亩给予贴息实物贷款。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集团给蔗农共提供补贴和贴息贷款近1.2亿元。

  其次是科技扶持。主要是指导农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一是掌握应用技术,二是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品种)。在实用技术方面,每到种植时令,总部和下属公司农技人员分片包点深入到村、屯,就如何机械深耕深松、地膜覆盖,化学除草、防虫治病等知识印刷成册分发到农民手中。在推广使用新技术方面,公司从资金上给予支持,即凡推广试验示范种植公司调回的良种,除每亩补贴200元外,公司的农技人员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2005年凤凰镇分别引进粤糖93/159号130多吨和台糖22号200多吨,在桂中现代农业园区进行示范试种。结果分别出现凤梨病和梢腐病等病兆,推广试种的农户一个个慌了手脚。正当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公司的农技人员将印发好的宣传资料送到现场,并现场指导蔗农如何杜绝凤梨病,预防梢腐病和根治甘蔗后期早衰病。由于技术指导和各种配套服务跟得上,优良品种已在辖区13个乡(镇)得到全面推广,至今,甘蔗良种率已达99.45%。据凤糖控股公司农务科统计,蔗区农户从依靠科技进步中增收200元/年以上。同时通过优良品种的推广,也助推了公司的甘蔗生产朝着多元化、熟期合理化方向发展。

  实施人工增雨,缓解蔗区气候条件,是蔗区农业、农民获得实惠的又一看点。2006年公司投入64.97万元,配合市气象部门进行人工增雨作业(8月至12月秋冬旱期间)共发射119枚弹药,成功实施了11次人工增雨作业,蔗区内农作物普遍得到旱情缓解。以石陵镇三山村为例,该村地处石陵镇南部,属“喀斯特”岩溶地貌,土壤耕作层浅而贫瘠,素有十年十旱之称。2006年通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这里的降雨量相对均匀,全村种下9000多亩甘蔗,实现进厂原料蔗4.69万吨,比上个榨季增加18719吨,单产同比提高1.87万吨,人均甘蔗增收514.25元。此外,为服务“三农”,今年6月份公司投资200多万元为石龙镇青凌农排电灌站,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和渠道维修。该工程计划于9月底竣工投入使用,可使1.5万亩农田旱涝保收,受益农民近3万人。

  以人为本 以质取胜

  东糖集团用品牌抢市场要效益

  东糖集团在生产经营中坚持“以人为本、以质取胜”的质量管理方针,从产品的加工和服务全过程统筹策划实施名牌战略,将质量和员工技能培训、技术进步以及设备更新紧密结合,从源头上确保了产品质量和品牌经营的实施。公司的主导产品“QT”牌白砂糖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成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健力宝,娃哈哈等著名饮料生产商指定使用的产品,曾先后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轻工部产品质量优秀奖等称号;凤凰牌、金蜂牌白砂糖、赤砂糖也分别连续七年获得全国甘蔗糖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产品质量优良奖”和“产品质量优秀奖”等荣誉。

  实施品牌经营,员工的素质是关键。为此,公司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各级员工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2006年聘请广西大学制糖研究所资深教授、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有丰富制糖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国家食糖检验中心的专家到公司来,分期分批举办了5期培训班共373人次,不仅大大提高了公司各级员工的业务技能,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员工的质量品牌意识。

  与此同时,公司采用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贯彻实施各种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目前,公司五家控股公司全部通过了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四家制糖控股公司通过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认证,其中迁江糖业控股公司率先通过了GB/T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GB/T10012测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贯彻实施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使产品的生产从原料到成品出厂都有一套科学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来控制。为保证品牌战略的有序开展,公司还推进质量与员工个人的经济效益挂钩和质量指标与各公司的工资总额挂钩,凡产品不达标或一旦有客户投诉,立即追究责任人并按制度给予扣罚。

  公司在切实抓好管理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以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2005年以来先后投入了7095.82万元用于添置新设备和技术改造。针对采用亚硫酸法制糖的两家控股公司,存在白砂糖一级品率偏低、二氧化硫含量高,影响到成品白砂糖的质量和储存这一问题,公司引进华南理工大学及广州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研发的新型糖浆气浮装置。采用这一工艺后,糖浆平均脱色率达20%以上,糖浆除浊率达80%以上,白砂糖的二氧化硫含量控制在国家食品标准线以下,白糖一级品率有原来的平均86%上升为97%。为进一步规范食品生产现场卫生以及消毒设施,2006年,公司分别对四家制糖控股公司的输送廊、装包间全部按《食品生产企业通过卫生标准》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对各种卫生消毒设备、设施进行更新整改。装包间改造工程的效果,分别得到了市卫生管理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好评。

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pua
温馨提醒
尊敬的用户,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建议您使用高版本浏览器来对网站进行查看。
一键下载放心安装
×